当前位置: 首页  >  深扎实践

推进“艺术乡建” 杭州在行动 | 临安:用文学点亮“艺术乡建”,提振乡村振兴“精气神”
  • 发布时间:2022年08月03日    字号【

“艺术乡建”工作,是文化振兴的进一步深化,更是实现共同富裕的重要内驱力。杭州各地围绕助力“两个先行”,大力推进“艺术乡建”,重在以文艺因子激活乡村资源,赋能乡村产业,美化乡村环境,探索打造“艺术乡建”范例。今天,让我们走进临安——



近年来,临安区广大文艺工作者在区文联的组织带领下,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在创建“吴越名城·幸福临安”中,广泛开展文艺结对帮扶、文艺惠民、文艺志愿服务,落实创建了全国首家中国作家“深入生活、扎根人民”新时代文学实践点,开展系列以文学点亮“艺术乡建”的“深扎”活动,让艺术参与乡村建设,助力乡村振兴。



以艺术赋能为核

激发乡村创造活力



创设天目艺站


根据“文艺进万家,播种新希望”的要求,在有关镇街的社区、企业建立了“天目艺站”。10个文艺家协会和14个村(社)结对,根据群众需求提供“菜单式”服务,在书法、绘画、歌舞、文学等领域,开展一对一帮辅导活动。自建站以来,已经有数十个艺术家及团队深入乡村、社区、企业和学校,完成了百余场不同主题的艺术培训。随着文艺惠民工作的不断深入,赢得了社会各界越来越多的信任与尊重。






深耕乡村文化


在推进“艺术乡建”的进程中,临安区的文艺队伍不断壮大,队伍阵型不断完备。区文联下属有文学、书法、美术、戏剧、音乐、舞蹈、摄影、影视、民间文艺、杂技等10个直属文艺家协会,共有会员1032名,其中国家级会员42名,省级会员148名,杭州市级会员205名,全区已拥有一支具有一定规模和较强实力的文艺人才队伍。






区文联深入开展文艺惠民活动和志愿服务。各文艺团体扎根基层,深耕农村,助力“文化兴盛”。在挂钩镇街、结对村积极举办文化惠民活动,构建“复合式”文艺服务模式,为全区创建美丽城镇、美丽乡村建设,在品牌特色打造、传统文化挖掘等方面发挥文艺家们的特长,做好服务基层的工作。






夯实文艺阵地


建成展厅面积达2000余平方米的区艺术展示中心(美术馆),举办了“天目丹青”大件中国画作品展、第二届杭州美丽乡村中国画作品展等18场次展览。积极实施文艺扶持政策,2人列入省人才培养“新荷计划”、1人列入省人才培养“新峰计划”、1人文学作品获杭州市精神文明建设“五个一工程”奖。三年新增国家级文艺家协会会员12人,省级文艺家协会会员46人。近年来,临安区不断夯实文艺阵地,形成了一张“铺天盖地”的文艺人才网络,激发出了文艺持续的创造力。






以文化赋力为根

重建乡土文化自信



为乡村振兴文化赋力


临安区文联专题召开“艺术乡建”研讨会,着力推进各镇街的基地建设,成立了卫健文联、天沐摄影公社、古琴专业委员会、书院文化促进会。杭州国画院临安创作中心、杭州市摄影家协会临安创作基地、中国国家画院创作基地落户临安。在浙江省作家协会支持下,临安区龙岗镇相见村、昌化镇南门弄、天目山镇一都村、高虹镇龙门秘境四地被授予浙江省作家协会临安文学创作基地,作为中国作协支撑中国作家“深入生活、扎根人民”新时代文学实践点的基础。同时借助省、市文联和作协的文化资源,多次组织省内外知名作家来临安实地采风创作,出版作品集《垄上行》,弘扬吴越国钱王文化,创作越剧舞台戏《钱王背娘》《钱王千秋》。






为吴越文化引流造势


临安有着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和优良的生态文化传统。吴越钱王文化和天目山文化,是临安文化的根脉所在,也是临安文化的魅力之源。在“艺术乡建”中,大力挖掘以钱王为代表的吴越文化,大力传承红色基因、赓续红色根脉,守护好民族日报社纪念馆、新四军历史纪念馆、周恩来演讲纪念亭等“红色印记”,弘扬历代临安籍革命先烈光辉事迹,切实利用好临安的宝贵精神财富。讲好“党的好干部”陈金水、“时代楷模”陈立群、“浙江省优秀共产党员”王丰华等一批先进人物鲜活故事,出版了《宋韵天目》《凤凰山下的丰碑》等,持续释放名人文化的社会效应。





为乡村文明涵养力量


浙江省文化礼堂的“种”文化发源于临安,临安的乡村和社区文化有着广泛的群众基础,老百姓享受着属于自己的文化生活方式,通过发展“种”文化的传播,使群众的言谈举止变文明,邻里之间更加和睦,乡风陋习得以改变,提升了群众的文明素养和道德标准。比如三联村文化礼堂等,不仅文化内涵丰富,而且带动产业发展,打响索面非遗品牌,并注册了三联索面商标,成为了农村文化礼堂用活用好的典型代表。






以资源赋值为要

擦亮乡土文化品牌



发挥培根铸魂优势


配合积极有关部门,科学编制乡村建设规划,注重专项规划与空间规划的有效衔接,在规划中充分考虑“艺术乡建”概念。在具体规划设计上,更加注重特色历史文化和乡愁记忆的挖掘、传承和表达,注重空间、生态、基础设施、公共服务和特色产业规划的有机融合;注重提升设计建造品质,体现本土特性、表达乡村丰富性的设计;注重乡土文化挖掘、保护、传承和利用,用好乡土建设材料,使新建建筑与乡村环境相适应,彰显临安乡村的特色风貌。






比如攀岩小镇高虹的“龙门秘境”,在规划设计及改善提升过程中,聘请专家在项目实施时提供指导,通过艺术家的眼睛,发现文化遗产的价值,开阔发展思路。艺术家为当地的民宿、乡愁馆、新四军纪念馆等场馆精心设计,布置书画作品,举办老街民俗节,组织民间艺术家撰写故事,进一步深挖乡村文化历史内涵,使高虹镇顺利创建成省级农村综合改革集成示范区。



发掘地方特色文化


积极挖掘临安本土的传统文化,编印“古”序列画册丛书,组织摄影师拍摄、组织作家和民间文艺家创作故事,编印了《临安历代古诗词》(上中下)和古桥、古道、古树、古民居等“古”序列丛书6册,以及《陌上花开》(上下卷)民间艺术画册,发掘临安的吴越文化、钱王文化、天目山文化、浙西民俗文化等地方文化特色。






推动乡土文脉传承


大力支持湍口馒头节、河桥民俗文化演出、太阳庙会等一批具有深厚历史文化底蕴和广泛群众基础的地方节会活动的开展。传承乡土文脉,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和传统技艺,加强农耕文化、民间技艺、乡风民俗和宗族文化的挖掘、保护、传承和利用。深化“文武上田、红叶指南、琴山蓝湾、天目月乡、大明山”等示范型村落景区内涵的发掘和提炼,将更多的乡村文化资源纳入旅游路线,促进文旅融合。






组织书法家深入全区各行政村,桥镇上田村成为首家“省级书法村”并向全省推广,锦南街道锦源村成为杭州“市级书法村”,还有星罗棋布的临安“区级书法村”,真正实现书法入村遍地开花。推进天目窑文创产品相关研究,打响宋韵文化品牌,加大宣传推广力度,提高乡土品牌影响力。成立区书院文化促进会,围绕“艺术乡建”打造富有特色的天目书坊。






多次组织文艺家走进清凉峰镇杨溪村,挖掘忠孝文化特色,编撰《古镇古村》,解码文化基因,吸引了成千上万的学生前去研学。举办村歌村谣大赛及文艺创作大赛等,挖掘创作一大批具有地域特色的文艺作品,以文学、音乐、舞蹈、戏剧、摄影等形式将临安的风土人情、地方物产用文艺的形式展示在群众面前,使乡村特色产业与文艺作品有机结合,助推乡土资源品牌建设。






下一步,临安区文联将组织全区广大文艺工作者积极参与“艺术乡建”,助力乡村振兴,用文艺手段激活乡村资源,点亮群众生活,走出一条富有“文艺范”“临安味”的乡村振兴之路,启航共同富裕新征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