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文艺视点

新书速递丨《中国网络文学研究名家论丛》(第一辑)陆续付梓
  • 发布时间:2022年08月31日    字号【


《中国网络文学研究名家论丛》是位于杭州的中国作协网络文学研究院立项扶持的重点学术项目。2020年启动,预计2022年内全部完成。


该论丛由中国作协网络文学研究院副院长、杭州市文艺评论家协会主席、杭州市网络作家协会名誉主席、杭州师范大学文化创意与传媒学院教授夏烈主编。宁波出版社、杭州出版社联合出版发行。杭州师范大学国际网络文艺研究中心等提供学术支持。


论丛第一辑共9种,分别为《新世纪文坛与新媒体文学》(白烨)、《人工智能与网络文艺》(黄鸣奋)、《人类神话——网络文学神话学研究》(王祥)、《直面网络文学现场》(周志雄)、《有无之间——网络文学与超文本研究》(陈定家)、《故事与场域——以网络文艺为中心》(夏烈)、《中国网络文学简史》(马季)、《网络文学的两个世界——男频和女频名作比较》(肖惊鸿)、《网络文学青创爆款方法论》(庄庸)。其中前4种已于2022年7月出版。


论丛意在盘点中国网络文学研究的名家阵容,烘托网络文学创作与网络文学评论的两翼关系,构架起网络文学研究及其出版的浙江重镇,为“大力发展网络文艺”即浙江建设“网络文艺重镇”、杭州打造“中国网络文艺之都”进一步夯实基础,搭建平台。此外,中国网络文学发展已逾20余年,论丛出版时间又恰逢2012-2022的新时代十年节点,因此,该论丛的编辑出版不仅是对过去20余年网络文学暨新时代十年网络文学最新发展的一个研究,也承上启下,为下一个十年乃至未来网络文学的可持续发展开拓和引领了新思路、新作为和新的学科基础。


image1.jpeg


《新世纪文坛与新媒体文学》

作者:白烨

本书为作者20多年来观察和评述网络文学发展演进及相关问题与现象的文章结集,分“态势扫描”“现象观察”“作品评说”,收入不同时期撰写的对于网络文学的宏观考察、现象观察和作品评论文章。


第一部分7篇文章,深入分析了新世纪文坛的结构变化、文学现象、当代文坛的现状(新格局、新挑战、新演变等),并对20年来文学发展的演进和经典性作品、代表性现象和重要经验等方面,作出了理论思考和学术探讨。第二部分13篇文章,主要研究对象网络文学。对与网络文学相关的现象、产生的原因、网络文学形式(作品形式和批评形式)、文学意义、新动向和新问题等进行了论述,也回答了大众对于网络文学关注的矛盾点和疑问,并对网络文学在国家“网络强国”的伟大工程和下发挥独特作用和积极贡献寄予了责任和使命。第三部分13篇文章,选取了在新世纪文坛出现的具有代表性和高热度的文学作品以及新媒体作品,分析了这些作品产生效应的原因和深层意义。




image2.jpeg

《人工智能与网络文艺》

作者:黄鸣奋

本书将网络文艺置于传播学视野下,以六章分述以计算机为龙头的信息革命促进艺术创新,新媒体成为新技术与新艺术相结合的枢纽,作为语言艺术的文学在网络平台上蓬勃发展,人工智能的引入引发对文学定位的无限遐想,文艺评论迎来新的用武之地,文艺历史正在书写新篇章。其中,专章探讨了人工智能与文学创作的对接、渗透及比较,我国网络科幻小说的人工智能想象,以及人工智能与文学创造想象的关系。本书运用多学科理论进行跨学科研究,并将网络文艺放在文化视野中做长远定位,体现出对人类社会前景和走向的深切关注与思考。




image3.jpeg

《人类神话——网络文学的神话学研究》

作者:王祥

全书主体部分十章,十个神话叙事专题,对网络文学的形态、效能、创作思维、创作方法、文化资源等基因信息和种属特征进行清晰解读。提出并回答了关于神话的使命、充斥神话思维的人类文明的作用,以及现代人类和未来人类如何创作神话为自己服务等问题。后三章详细分析论述中国古今文学作品中的神话叙事,以及中国三大英雄史诗《格萨尔王传》《江格尔》《玛纳斯》在网络文学中的神话再造和世界文化传播。全书呈现人类神话对人类文明建构的意义,阐述人类神话对网络文学基因的影响,描画未来神话叙事的发展路线和未来人类文明的可能面貌,具有较高的学术价值。




image4.jpeg

《直面网络文学现场》

作者:周志雄

本书通过对当代网络文学的阅读、观察,探讨中国网络文学发展的规律,从理论上回答中国网络小说的文学价值,从创作机制上分析网络小说写作活动对当代文化价值建构的作用,考察网络媒介对中国当代小说创作的影响。全书分为上、中、下三篇。上篇介绍中国网络文学发展历史和现状,分享对网络文学的现实主义形态、网络文学IP热、网络言情小说热等文学现象的思考,并基于网络文学的特性提出构建中国网络文学评价体系的想法。中篇梳理了网络文学对传统文学特别是金庸武侠小说和通俗文学的继承和发展,点明网络小说继承了传统小说中的文化价值观,也吸收了现代思想,通过参与时代的文化建构,为当代文化的发展提供新的契机。下篇通过对一线网络作家的深入访谈,揭示各种网络文学现象背后的机制、网络文学创作的现状和未来发展走势。





且为网文鼓与呼

——《中国网络文学研究名家论丛》序

陈崎嵘

历经20余年的蓬勃生长与大浪淘沙,中国网络文学被普罗大众所接纳、熟知和欢迎,成为一种谁也无法忽视的世界级文化现象。


网文忆,最忆是杭州。这里有三秋桂子、十里荷花,更有百名大神、数个首创。在社会各界大力支持下,中国作协网络文学研究院、中国网络作家村、中国网络文学周,先后落户杭州白马湖畔。一时云蒸霞蔚、风生水起。


自然不能说,这三块金字招牌发挥了多么巨大的作用。在笔者看来,它们的主要意义在于首创,在于拓展人们对于网络文学认知的阈值。


当然,作用还是有些的。譬如,中国作协网络文学研究院,聘请了一批专家学者,坚持不懈地开展网络文学研究,并取得一系列成果。《中国网络文学研究名家论丛》第一辑的推出,即是佐证。


收入此辑的9种研究专著,撰写者都是国内多年坚持网络文学研究、并为业界所广泛认可的专家学者。长期以来,他们跟踪中国网络文学的发展流变,直面网络文学现场,将自己的目光聚焦于网络文学和网络作家,从而清晰地勾勒出中国网络文学发展的历史与态势;他们将中国网络文学放到新世界、新世纪、新时代、新文坛、新媒体、新技术的大格局中,加以观察、比较、互鉴,得出关于中国网络文学性质、特质、价值、意义、成因的判断,认定中国网络文学是新型的人民文学,或许可使中国网络文学扬名立万;他们剖析千百部网络文学作品和千百名网络作家,从历史文化传统、神话知识谱系、外国魔幻奇幻因素影响、当下中国读者阅读审美习惯诸方面,梳理出中国网络文学的类型化、男频女频世界、超长文本、金手指和异能、网络文学共同体等的合理性、可持续性,为业界注入信心与动能。


需要说明的是,上述研究专著,并不是中国作协网络文学研究院研究成果的全部,还有几位被聘专家的专著,因各种原因而未列入;它更不是全国网络文学研究成果的集大成,而只是网络文学理论评论大海中几朵绚丽的浪花,是网络文学理论评论森林里几束翠绿的枝叶。但笔者依然认为,这些成果对于中国作协网络文学研究院乃至中国网络文学界,仍是一个可喜的收获,对于当前网络文学创作与研究亦有所裨益。


笔者并不认为我国网络文学的研究状况已令人满意。恰恰相反,笔者曾在多个场合,反复阐述网络文学理论评论滞后于网络文学创作实践的观点,竭力呼吁加强网络文学研究队伍,强化网络文学研究工作,继续充分发挥中国作协网络文学研究院及其他研究基地、研究中心的作用。尤其要探索网络文学的网上评论,开辟“网来网去”的路径。研究者要下海冲浪,在创作现场与作者、网民互动,积极扮演“战地记者”,尝试进行“现场直播”。也许,那样的网络文学评论与研究,更接“地气”“人气”“网气”,更有可能受到网络作家和网民读者的欢迎?!


我们有理由期待,并祝贺《中国网络文学研究名家论丛》的编辑出版。


本文作者为中国作协网络文学委员会主任、中国作协网络文学研究院院务委员会主任,原中国作协书记处书记、副主席。




集结与开放

——序《中国网络文学研究名家论丛》

夏烈

《中国网络文学研究名家论丛》是位于杭州的中国作协网络文学研究院立项扶持的重点学术项目。2020年启动,历时两年,第一批成果9种即将付梓。作为丛书主编,照例要写几句。


首先,是关于这一丛书的起心动念。作为中国网络文学20余年场域内的一份子,除了与广大的网络作家、产业平台乃至粉丝受众时相交流、共同成长以外,我更多的时间是在与网络文学研究、评论界的同道们聚首、开会、评审、撰稿的行动中一起度过的。可以说,面对网络文学这个“一时代之文学”的大势新潮,高校文科、作协文联以及相关文化单位的文学研究者、批评家逐渐从三三两两,到小股的轻骑兵,再到今时今日蔚然生动的集团军——中南大学欧阳友权教授领衔的湘派,北京大学邵燕君教授领衔的京派,山东大学黄发有教授领衔鲁派,安徽大学周志雄教授领衔的徽派,南京师范大学何平教授或者苏州大学汤哲声教授领衔的苏派,自然还有杭州师范大学的我和单小曦教授领衔的浙派。其余如厦门大学黄鸣奋教授,中国社会科学院陈定家教授,中国作协网络文学中心何弘主任、肖惊鸿研究员,中国作协网络文学研究院马季研究员、鲁迅文学院王祥研究员、首都师范大学许苗苗教授,等等。在时代的波澜涌起和文科知识分子的勇毅开拓中,网络文学的研究评论渐成声势,结成一片绚烂的花果园,此既可谓顺势而为、终有小成,亦可谓念念不忘、必有回响。而如果按照我所提出的中国网络文学“场域理论”讲,文科知识分子由此也基本构成了一种力量,在网络文学的发展矩阵中多少占有一股博弈与合作的话语权,他们从理解、参与入手,贯注着所主张的人文价值和审美价值,提倡网络文学的精品化和经典化。对于这些因时而起,富有学术敏感力和打破舒适区、主动迎接挑战的奠基者,我一直就想策划那么一人一册的一个丛书。


是宁波出版社的总编辑袁志坚兄主动找了我。在他之前,也有一些意向合作方,但或因我的惫懒,或因合作条件过于亏欠作者而作罢。袁兄以现当代文学专业的当行本色来劝服我合作一把,我才觉得应鼓足勇气落实实施。之后申报给中国作协网络文学研究院,获批了重点项目。这些成了我邀请各位师友的背景、靠山。所以,感谢这些合作方的领导,更感谢第一辑送来书稿的作者,以及那些当下虽无成稿却答应俟之将来的作者们。我深深觉得,网络文学研究评论在学界文坛走来不易,同行者之间的互相鼓励支撑是最可宝贵的财富,这一时代赋予的新的学术共同体还有待我们之间的大力合作、建设、砥砺、珍惜。


其次,是想说说“研究名家”的命名。这对于网络文学研究评论来讲还算新鲜。除了上述讲到的20余年来渐成声势所形成的一批代表人物外,这个“研究名家”的命名,还跟当下网络文学研究评论界已然涌现的“三代”学人群体有关。也就是说,在网络文学研究评论现场,大致形成了传帮带传统的三个年龄代际学人的在场,他们共同构建起研究队伍的金字塔结构,从客观上、体制上完成着长幼有序、渐成学统规模的“名家”体系。比如黄鸣奋、欧阳友权从文艺理论学科介入,白烨从现当代文学史、文学评论介入,汤哲声延续前辈范伯群先生从通俗文学介入等等,他们都是“50后”学人,构成了第一代网络文学研究队伍;陈定家、邵燕君、马季、王祥、黄发有、肖惊鸿、何平等是“60后”,夏烈、周志雄、许苗苗、庄庸、单小曦、禹建湘、桫椤、房伟、黎杨全、张永禄、乔焕江等是“70后”,黄平、丛治辰等是“80后”(80初),他们基本构成了第二代网络文学研究队伍;吉云飞、肖映萱、李强、王玉玊、高寒凝等是“90后”,是正在迅速崛起的第三代网络文学研究队伍——正是这样的“三代”学人的构成与建设,为我们及时、必要地推动中国网络文学研究名家论丛作了时间上、思想上、结构上的准备。也是在这个意义上,我们希望这套丛书是开放性的,逐渐加入和整合“三代”甚至未来的网络文学学人队伍,包括海外网络文学研究(汉学界)以及网生网络文学评论家的名家之作。


目前第一辑的9种,分别是白烨的《新世纪文坛与新媒体文学》、黄鸣奋的《人工智能与网络文艺》、王祥的《人类文化——网络文学神话学研究》、周志雄的《直面网络文学现场》、夏烈的《故事与场域——以网络文艺为中心》、陈定家的《有无之间——网络文学与超文本研究》、马季的《中国网络文学简史》、肖惊鸿的《网络文学的两个世界——男频和女频名作比较》、庄庸的《网络文学青创爆款创作方法论》。他们运用了各种理论武器,并将视野扩及网络文学的内部研究和外部研究乃至更广泛的网络文艺、人类文学艺术的生态研究——只有这样,才能更好地认识、理解和发展、建构不断变化中的“一时代之文学”,但他们的共同点也是明确的:扎根网络文学场域,从网络文学的文本、现象、特点出发讲话,将网络文学放诸传统—当下—未来的三维、四维、多维结构中交流构想,力求不空论、不强制、不故陋,展卷阅读之中能够感受到研究者、评论家们丰富的学术兴奋点和饱满的思想乐趣。此外,这也可以看作是一次当下学院派(含协会派)网络文学研究代表人物的集结。


中国网络文学是有文化根的当代创作,也是充满民间性、未来性和国际性的文化厚壤。20余年的创作长廊至今依然拥有巨大的创作活力、市场活力、传播活力和阐释活力,容得下更多的研究者、评论家如蜂子般勤奋采集与酿蜜,这是时代文学气象赐予时代学人的崭新乐土,可圈可点、可赞可弹、可庄可谐,更可以出名家而卓然为峰——“海到尽头天是岸,山至高处人为峰”。习近平总书记对哲学社会科学界讲,“要真正把做人、做事、做学问统一起来”,坚持做好一个时代的文学工作,相信也能实现山高人为峰的理解境界。此与同行共勉!


是为序。


2022年6月


本文作者为中国作协网络文学研究院副院长,杭州师范大学文化创意与传媒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