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术乡建 2002年12月,时任浙江省委书记的习近平同志在萧山梅林村调研时,提出“要建设一批标准化、规范化、全面发展的,在全省乃至全国都叫得响的小康示范村镇,为我省农村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进而实现农业农村现代化提供有益的借鉴和成功的经验”,“千万工程”由此源起。萧山区文联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指示要求,准确把握萧山“千万工程”源起地的鲜明特征,以“艺术乡建”为抓手,深化“千万工程”,推进共同富裕示范区建设,形成了具有萧山特色的“艺术乡建”样本。
健全体制机制,汇聚多方力量 实现文联触角精准直达 制定《萧山区开展“艺术乡建”助力共同富裕实施方案》,利用全区26个镇街文联全覆盖的优势,健全区镇两级文联联席会议制度,明确在政策中对“艺术乡建”给予支持和倾斜的鲜明导向。 按照“制度化+体系化”思路,最大限度整合全区文化文艺资源,在全区镇村建立“艺术乡建”实践点40余个、镇街文艺社团160余个,形成8000多名文艺工作者参与“艺术乡建”的良好态势,基本做到镇乡有文艺骨干队伍,行政村有文化特派员等驻村“艺术乡建”指导员,对广大群众的精神文化需求精准掌握,对群众的思想观念实施精准引领,对群众的日常文化文艺服务精准服务,用艺术手段讲好绿水青山的故事、创业致富的故事、推进现代化新篇章的故事。如义桥镇新坝村,摄影师给1000余名村民拍摄了该村历史上最大规模的“全村福”,把实施“千万工程”带给村民幸福的千万模样用镜头记录下来。 萧山区首个村级文联——杨汛村文联成立 萧山区义桥镇文学艺术界联合会成立 新坝村全村福
精心设计载体,丰富活动形式 满足乡村群众多样需求
着眼“一协会一特色”“一乡村一品牌”目标,创新组建专家艺术指导团、乡村艺术作品打磨组、乡村艺校、乡村艺站、创建艺术特色村等“五个艺”工作团队,持续打造了“湾众艺心”“渔渡三江”“清风仙岩”等镇村特色文化品牌。打磨呈现村歌《柿子红了》、乡土小说《围垦地》等反映乡村特色的优秀文艺作品,用艺术作品弘扬萧山精神,反映乡村生活。平均年龄60+的楼塔镇“浪花奶奶”的表演成为杭州第19届亚运会开幕式暖场节目,向全世界展示了萧山乡村文化的无穷魅力。
村歌《柿子红了》 小说《围垦地》 第19届亚运会开幕式暖场节目《浪花奶奶》
发挥文化名人效应,举办“伯年国艺”“知章书法”等文艺品牌活动。精心打造“生长着的乡村”摄影品牌,组织60多位摄影师,选取20个村庄为样本,采集和创作了5万余件乡村影像,形象生动地展现了萧山改革开放带来的诗山画水的“美景”和生机活力的“神韵”,彰显出萧山人民善于“闯”、敢于开先河的基因美、精神美,呈现出萧山大地正在发生和即将发生精彩蝶恋的实景美。
“伯年国艺”全国写意人物和写意花鸟画展 “贺知章杯”——永恒的乡愁全国书法篆刻主题大展 “生长着的乡村”美丽乡村驻地摄影作品展
挖掘文化底蕴,增添艺术韵味 服务乡村振兴有形有感 传承发展萧山本土的跨湖桥文化、古越文化、宋韵文化、围垦文化,用艺术化的情景表达,创作完成了一批以诗、书、画、印等艺术形式呈现的未来乡村主题文艺作品,赋予乡村文旅体产业新的内涵,催生文艺和文创融合发展。 发挥美术在乡村振兴中的重要作用,把更多美术理念、艺术元素应用到乡村规划建设中,增强乡村审美韵味、文化品位,推进自然环境与人文环境的相互映衬,着力提升“梅里古柿林”“云山峡谷”漂流、“欢潭明清古街”等乡村文旅产品的知名度和市场竞争力。通过与艺术“联姻”,所前镇三泉王村制作的短纪录片《一颗红心李的故事》,让优质农产品得以快速“出圈”。进化镇欢潭村把江南织造厂改造成欢禧民宿咖啡屋,化身书画雅集的集聚地,联络吸引黄亚洲、南晖等知名文艺家到访,为景点作诗绘画,以文艺基因激活乡村共同富裕新动能,为勇当先行者、谱写新篇章提供文艺力量。 欢潭明清古街 纪录片《一颗红心李的故事》 江南织造厂改造的欢禧民宿咖啡屋 黄亚洲参加新春书画雅集
信息来源:萧山区文联